艺术与技术的结合,已成为当今艺术设计领域的核心趋势,也是未来就业市场的关键方向。「综合类大学」凭借多学科交叉融合、多元学术资源,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视野。
2025U.S.News排名TOP6的综合大U约翰霍普金斯大学(简称JHU),其皮博迪音乐学院的计算机音乐专业,完美融合了音乐与技术,是艺术与科技交汇的理想选择。
那么,究竟什么样的学生能获得皮博迪的青睐?成功申请的秘诀是什么?通过SFK王同学的申请故事,你或许能找到答案!
01
小时候的一次旅行,
我的音乐梦“萌芽”
我选择赴美攻读音乐,其实可以追溯到童年的一次旅行。小时候,每年都会跟家人一起出国旅游。当时的一次美国旅行,我第一次亲身体会到美国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。
在伯克利,我看到各种新奇的电子音乐制作设备的海报,第一次意识到,音乐不仅是单纯的艺术表现,也是一门值得深入探索的技术学科。这种感受对当时的我而言,是一种前所未有的“冲击”。
吉他,是被我爸爸“逼着”学的
我对音乐的兴趣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明确的。我小时候学吉他,完全是被我爸爸“逼着”去学的。一开始只是枯燥练习,直到慢慢学到一些复杂的指弹曲目,才逐渐觉得音乐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。
小学五六年级时,我还尝试学过架子鼓,享受那种自由敲击出的节奏感。但这些兴趣爱好到了初中因为学业压力就中断了。直到九年级,我转入国际高中,才开始重新捡起吉他,并尝试去弹更复杂的曲子。到了十年级,我开始接触音乐制作,也从中了解到电吉他的独特魅力。
我有自己的“音乐世界”
后来,我在学习音乐制作时意识到,探索更多声音的可能性是不可或缺的。于是,我选择通过电吉他来拓宽这种“可能性”。刚开始学的时候,我甚至觉得电吉他不过是种“噪音”,不如木吉他纯粹。但随着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,我开始感受到它的表达力与创造力。
幸运的是,我在高中时期与学校音乐老师一直是一对一的课程模式,老师还专门为我设计了一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,比如使用 MI(Musicians Institute)的一些教材,帮助我学习更进阶的乐理知识。
我的家庭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。家里原本有一个改装过的隔音房,最初是为了做家庭影院设计的,但后来改成了我的音乐空间。我在里面放置了吉他、音箱、电子音乐设备、架子鼓等。在这里,我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。
02
伯克利夏校=名校中转站!
我参加了为期5周的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夏校项目,这段时间对我来说,是音乐学习旅程中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。
为什么一定要参加夏校?
在这里,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聚集在一起,我们共同参与课程、排练和演出,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,让我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宽广和深入。
伯克利夏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按照大学的标准执行,其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课程叫Musicianship,更像是国内的“视唱练耳”。
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结课时我们全班一起在伯克利的大剧院进行了一场合唱表演。那天,全体学生都用首调唱法(即“do re mi fa sol la si”)演唱了一首无歌词的作品。虽然简单,但几十人一起演绎的那种震撼力,让我强烈感受到音乐的纯粹魅力。
更有趣的是,每个班级还要自行选择一首歌,并用首调演唱。比如,我们班选择了一首ABBA的Mamma mia,把歌词替换成了简单的音阶符号,虽然形式看起来很“抽象”,但演唱过程中依然能够传达出作品的情感。
美国音乐教育更注重什么?
此外,这次伯克利夏校的经历,也让我感受到美国音乐教育非常注重“即兴创作”能力。夏校期间,我们经常被要求用即兴方式进行演奏和创作,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。
我和同学们会即兴弹奏不同风格的吉他段落,从最初的手忙脚乱,到逐渐能跟上节奏并融入自己的想法,这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。从夏校回来后,我一直在尝试将这种即兴创作的方式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练习中。
音乐没有边界
这5周的学习,不仅是对音乐技术的提升,也是对音乐理解力的一次扩展。在这段时间,我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大家在音乐上的交流与碰撞,让我意识到音乐本身是没有边界的。
总之,我对音乐的热爱是一个“逐渐积累”的过程。从小时候的“被迫学习”开始,经历了兴趣的萌芽、停滞,再到后来因为一些经历重新激发出热情,最终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而每一次学习、创作经历,都是一场发现“未知”的旅程。
03
热爱技术?
推荐你选计算机音乐!
计算机音乐,既是一种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跨界尝试,也是探索声音未来无限可能的入口。
更重视技术,强调音乐与科技结合
相比于传统的音乐制作专业,这一方向更强调音乐与科技的结合,尤其是在声音合成、音频编程以及相关的物理、数学知识上的应用,更倾向于技术方面。
举个例子,一些计算机音乐专业的课程会引导我们学习如何使用声音合成平台,通过编程语言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工具,比如定制一款合成器或开发新的效果器。这种课程既需要技术思维,又需要音乐审美的敏感度。
在伯克利夏校期间,我在不同的吉他店尝试了不同的效果器,启发了我去做一个自己的插件。于是,我尝试搭建一款效果器,把多个调制器并联在一起,创造出了现实中很难实现的声音效果。
未来选择面广,不只是“音乐”
与流行音乐制作专业的实践性和艺术性相比,计算机音乐专业则更加注重逻辑性与创新性。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,从开发用于音乐创作的软件,到为专业录音棚设计硬件设备,再到为交互艺术提供声音支持,这些都是未来的可能方向。
虽然目前我还没有完全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,但我对这些与声音技术相关的领域充满兴趣,比如音频设备的设计、声音插件的开发、合成器构建等,甚至是用算法探索全新的声音形式。
这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,还需要对科技的理解和动手能力。作为一名同时喜欢音乐和技术的学生,我发现计算机音乐专业完美地契合了我的兴趣点。它让我看到了“音乐艺术”如何与时代的“科技力量”碰撞。
04
作为综合大U,
JHU皮博迪好在哪?
选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,不仅是因为学校TOP级的综合排名,更是因为--皮博迪音乐学院。
综合大U学术资源+顶尖艺术学院
当我研究其他学校时,发现很多综合性大学并没有开设与音乐技术相关的专业,比如一些UC系学校完全没有这个方向。而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技术相关的课程,但其音乐学院或整体学术声誉不够强大,这让我在选择时比较犹豫。
而JHU却是一个两者兼顾的完美选项,一方面,皮博迪音乐学院的计算机音乐专业深度,在音乐教育领域,比如计算机音乐编程、计算机作曲、物理计算等方面“无可匹敌”,另一方面,JHU作为一所顶尖综合类大学,能提供宽广的学术资源、支持。
申请皮博迪时,我提交了一组风格多样且富有实验性的作品,展现了我的音乐成长与对声音的独特探索,比如我刚才说的数字吉他效果器。
还有一首原创歌曲,则是进行了不同风格的融合,融合了摇滚、R&B、流行风格,并巧妙地结合了原声乐器与合成器。
我的作品丢了,却让我走的更高、更远
那段时间,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莫过于在申请截止日期迫近时,我经历的一次突如其来的“灾难”。
九月,申请季的紧张气氛已经如同一根绷紧的弦,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我的电脑突然坏了,我的一半作品就这样“消失”了,那种无力感扑面而来,让人心情跌到谷底。
但也正是在那个瞬间,我意识到再多的情绪都无济于事,只能硬着头皮面对。
由于时间紧张,我立刻开始回忆每个作品的细节,尝试把它们一点一点地重做出来。其中一首流行歌的工程文件原本快完成,却不得不从头重做;而关于效果器,我也重新增加了许多新功能。
在面试时,教授对我新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,这让我意识到,也许正是这次“危机”,推动我走得更高、更远。
05
我的导师是皮博迪毕业的!
回想起最初的状态,除了会一些乐器外,我在音乐制作领域几乎是空白。斯芬克给我安排了两位非常优秀的导师,两位导师不仅是皮博迪的毕业生,更是音乐制作领域的高手。
SFK导师团,赞!
从最基础的音乐制作课开始,一步步带领我了解DAW软件、声音设计以及音乐编曲的核心技术。另外,斯芬克还帮我安排了一位优秀的吉他老师。真的特别感谢老师们对我这一路上的帮助!
记得有一次,我在制作一首实验性的电子音乐时,老师建议我从生活中的声音出发。那次的灵感让我开始使用录音设备采集身边的机械声,从而完成了第二个实验作品。这些细致入微的指导,不仅让我学会了技术,更帮助我建立了音乐创作的逻辑和审美框架。
模拟面试,让我在教授面试中游刃有余
在准备面试时,老师们模拟了教授可能提出的复杂问题,让我在真正的面试时游刃有余。老师们的教学不仅局限于技巧,还注重培养我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。与他们的相处,让我明白什么是“亦师亦友”,在未来,这段师生关系也一定会成为我珍贵的财富。
我的2点实用申请建议
1. 申请艺术留学是一场漫长的过程,最重要的是保持对作品的高参与度。说得直白一点,就是你必须对每一个作品的来龙去脉、创作背景、技术细节以及核心亮点了如指掌。只有这样,在面试时,无论教授提出什么问题,你都能自信地回应。
在申请中,我发现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依赖团队的支持,而在作品参与度上有所欠缺。这样的短板在面试时很容易暴露,因为教授问的问题往往非常具体。
2. 保持开放的心态很重要。在申请过程中,你会遇到无数的未知和挑战,但正是这些“不确定性”才能让你成长。无论遇到什么问题,请记住一句话:危机中总是孕育着机会。
未来,我要在声音技术领域深入研究
我希望能继续在声音技术的领域深入研究,无论是设计新的音频工具,还是通过算法创造新的声音形式,都让我充满期待。
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,我还计划申请研究生项目,继续在声音科技领域深耕。比如纽约大学、南加州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,它们都在声音技术领域拥有顶尖的研究生项目。
我希望通过这些平台,接触更多行业资源和尖端技术,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能力。
音乐与科技的融合,就像一场不断变化的交响乐,每一步探索,都在谱写独特篇章。我深信目前仅仅是一个起点,未来,我会不断拓宽艺术与技术的边界,勇敢前行,在音乐的无垠世界中探索更多可能性~